【
仪表网 行业标准】由江苏省互联网协会归口,江苏省环境
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起草的《土壤修复管控工程全过程监管数据接入》团体标准,经过调查研究、试验验证、完成起草等工作阶段,已编制完成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意见,欢迎社会各界对标准内容提出建议和修改意见(反馈意见表见附件)。反馈意见截止日期为 2024年4月8日,反馈邮箱jsiaorg@126.com。
本文件明确了土壤污染修复治理过程中大气监测、水质监测、噪声监测、智慧工地、车辆转运、土壤修复设备等主要设施工艺数据接入全过程监管平台的要求,含各项设施工艺参数接入背景、管理手段、接入方式、接入参数、布点标准、参考标准、接入协议、数据补传、数据挖掘分析等。
平台建设思路:
依据HJ 25.2、HJ 25.3和HJ 25.5,为完成国家现行建设用地风险管控的流程和要求,实现二次污染自动监测、追溯修复治理过程、集中展示效果评估。部署大气、地下水、噪声自动监测和排水自动监控系统,采集地块及周边气、水、声等环境数据并进行自动分析、异常预警杜绝修复过程中出现二次污染。依托智慧工地、工业MES、运输监管等功能模块,使用视频监控、工况监控、电子联单等物联网技术,全过程采集污染土壤及地下水原位、异位、异地修复过程,做到所有治理环节可监控,治理过程可追溯,治理结果可固定。充分利用VR、AR、元字宙等技术,构建治理地块数字李生模型,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直观展示治理过程,为修复效果评估提供依据,为后续开发利用提供支撑。通过数字化、可视化集成修复治理项目的所有进程节点,最终达到“环境监控”杜绝二次污染,“过程监控”规范修复过程,“结果监控”说清治理成效的目的。
大气监测:
分为大气自动监测和手工监测,需关注异味指标,明确接入背景、管理手段、接入方式、接入参数、布点标准、参考的标准、接入设备的主要参数、接入设备的主要协议、数据缺失的补传方法、数据挖掘分析。
水质监测:
分为水质自动监测和手工监测,需同时关注地表水和地下水。明确接入背景、管理手段、接入方式、接入参数、布点标准、参考的标准、接入设备的主要参数、接入设备的主要协议、数据缺失的补传方法、数据挖掘分析。
噪声监测:
分为噪声自动监测和手工监测,需关注施工厂界噪声标准和居民生活区等敏感区域噪声标准。明确接入背景、管理手段、接入方式、接入参数、布点标准、参考的标准、接入设备的主要参数、接入设备的主要协议、数据缺失的补传方法、数据挖掘分析。
运输监管:
施工过程中例如沟槽开挖、垂直屏障施工、地表清理等环节都将导致污染弃土或污染泥浆的产生。采用车辆运输的方式将污染土壤送往水泥窑进行协同处置。监测方式分为车辆GPS定位和污染GPS跟踪,车辆GPS定位是指运输车辆的实时定位,污染土GPS跟踪是指随机放置小型GPS跟踪监督污染的运输处置。明确两种方式的接入背景、管理手段、接入方式、接入参数、布点标准、参考的标准、接入设备的主要参数、接入设备的主要协议、数据缺失的补传方法、数据挖掘分析。
智慧工地:
明确视频监控、工地扬尘、工地设备及人员管理的的接入背景、管理手段、接入方式、接入参数、布点标准、参考的标准、接入设备的主要参数、接入设备的主要协议、数据缺失的补传方法、数据挖掘分析。
土壤修复设备:
分为异位/原位热脱附、电化学修复、化学淋洗(工程量、污染物浓度(每天1次))和地下水抽出设备等明确接入背景、管理手段、接入方式、接入参数、布点标准、参考的标准、接入设备的主要参数、接入设备的主要协议、数据缺失的补传方法、数据挖掘分析。
修复设施监控:
1.监控对象。热脱附设备、地下水抽出设备。
2.监控参数。a) 热脱附设备: ①热脱附整体系统(流程显示、温度显示、状态显示等)、②进出料控制、③燃烧控制、④水处理系统(水量显示、状态显示等)、⑤数据记录,如温度变化图。b) 地下水抽出设备:水位、地下水常规五参数(水温、pH、溶解氧、电导率、浊度)、特征污染因子。
3.监测频次。自施工实施之日起,24小时不间断监控。
4.执行标准。a) 热脱附设备: 传输协议TCP、信号输出:4G;b) 地下水抽出设备: 传输协议: HJ212-2017;信号输出:RS485、RS232、4G;传输功能:经 DTU 无线信号传输可与多类型平台进行数据对接。
5.数据补传方法。在修复设施修复过程中,因网络原因导致DTU设备数据中断的,应支持将数据进行本地保存,待网络联通后立即进行补传上报。
6.数据挖掘分析。通过监控热脱附设备、地下水抽出设备的相关运行参数,对土壤污染修复进度、污水处理修复进度进行修复进度实时预测,当修复进度不符合预期进度时及时进行告警,并通知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
更多详情请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