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仪表网 仪表标准】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生态环境部决定制定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区域性土壤环境背景含量统计技术导则》。目前,标准编制单位已编制完成《导则》征求意见稿,开始广泛征集意见
土壤背景值一般包括两类。一是区域背景值,即具体地块所在区域土壤的背景浓度。二是地块尺度背景值,即具体地块附近未受点源污染,与具体地块土壤理化、地质等特性相同或相似地块中土壤污染物的浓度。
土壤环境管理中,通常需要利用土壤背景值判断具体地块是否受到污染。不超背景值的,通常认为未受到污染。
实践中,因普遍工业化的原因,具体地块附近没有可与之进行比较的背景地块;此外,利用已有的区域背景值进行判断,可以节省开展地块尺度背景值调查的费用,减轻企业负担。在上述情况下,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允许利用区域背景值进行比较。
土壤背景值是一个或一组统计量。土壤具有不均质性。需要对各采样点的土壤污染物含量进行统计分析,为确定土壤背景值提供依据。
我国自“十五”以来,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相继组织开展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开展了土壤例行环境监测,积累了大量土壤数据。
制定土壤环境背景含量统计技术导则,有利于规范相关土壤调查和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并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壤调查和监测数据,为确定区域土壤背景值提供依据。
本标准规定了区域性土壤环境背景含量统计工作程序以及区域性土壤环境背景含量数据获取、数据处理分析、统计与表征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引用的文件有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T 17296 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GB 36600 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HJ/T 166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省、市和县级行政区域土壤环境背景含量的统计。在确定工作目标的基础上,通过获取区域性土壤环境背景含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对调查区域土壤环境背景含量进行统计与表征。(详情请见附件)